top of page

膝頭比天文台更準?拆解氣壓×濕氣與關節痛

黑雨高掛、颱風將至時,不少人會發現膝頭緊緊地、手指僵硬、頸背發硬,甚至笑說自己關節比天文台更準。其實這並非迷信,而是「隱形天氣」在身體裡上演——氣壓下降令關節囊微微脹起,濕度升高使肌肉筋膜散熱不良、活動變差,再加上雨天少動、鞋襪受潮,痛覺自然被放大,尤其是有舊患或關節炎的人更明顯。


ree

為何一下雨就痛?

每逢天氣轉壞之前,氣壓會逐步下降。關節本身是一個密閉空間,裏面包着滑液和軟組織,當外界氣壓降低,關節囊與周邊組織就會出現輕微膨脹,令原本已經受壓的關節變得更繃緊,痛覺受器自然更易被觸發。同一時間,空氣濕度升高,肌肉和筋膜難以順利散熱,活動度下降,鞋襪長期受潮或冷氣房出入的溫差,更令局部變得又濕又凍。這些變化本來很細微,但對於本身有舊患、骨關節炎或類風濕的人來說,就好像把音量調大一樣,把身體裏原本低聲存在的訊號放大成明顯的痹痛與酸脹。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人笑說自己「未落雨膝頭已經報料」,因為氣壓與濕度這兩個隱形因素,早一步在身體裏響起了警號。而講到「濕度」與「濕氣」,中醫其實早就有另一套形容與解讀。


ree

「濕氣」 vs 醫學語言

中醫講的「濕」,有三個特徵:重、困、黏。人會覺得身體沉重、困倦,關節像被黏住般難以靈活,整個人提不起勁,天陰天雨尤其明顯。這種「濕」並非真的水滴停留在體內,而是一種體感——好像全身被濕布裹住,活動起來不順暢。

若用西醫角度翻譯,可以理解為組織有輕度水腫微循環不佳發炎物質增加,再加上壞天氣令我們活動量下降,身體「焗住」的感覺就更明顯。換句話說,中醫所謂的「濕」與西醫說的水腫、循環差、炎症,其實指向的是同一種現象。

因此,不論用哪一套語言來描述,最終都指向一些共同的生活對策:保持身體溫暖乾爽,避免環境過濕或過冷,並透過適度活動與循環去化解「困住」的感覺。這也是中西醫在日常保養上最大的共識。

ree

日常關節保健清單(雨天前後更要加強)

與其等到下雨先臨急抱佛腳,不如平日就先養成幾個習慣,當天氣轉壞時,身體自然有足夠「底子」去應付。

保持關節靈活平日做簡單伸展或步行,維持關節活動度(ROM);通勤多走幾步,午飯後散步十分鐘,都有幫助。

  • 建立肌肉保護層下肢肌力(股四頭肌、臀中肌、腘繩肌)對膝和髖有保護作用;可用彈力帶做半蹲、側步,時間不必長,貴在持續。

  • 家居乾爽長期開冷氣環境最好配合除濕機,把濕度維持在 45–60%;鞋襪濕咗要即時更換,避免「濕住焗」。

  • 適度保暖關節痹痛時可用熱敷或溫水浴放鬆;若痛得明顯,先休息再動,不要勉強。

  • 雨後補充能量出太陽時抽時間曬 15–30 分鐘,有助改善情緒、幫助睡眠同痛覺閾值回穩。

ree

自然療法 - Xyber Force 無藥遠紅外線處理腳部痛症方法


如果雨天腳痛、膝頭痹緊活動唔順,可以試下 Xyberforce 強膝止痛貼,無藥全天然,利用遠紅外線技術即時幫你行氣活血、舒緩炎症,同時止痛,等你落雨天都行得輕鬆自在。Xyber Force 體驗館提供之免費服務, 可即場試用處理腳部痛症的能量貼,體驗 「一貼即見效」的旅程!


Xyber Force 強膝止痛貼

ree



如遇到任何緊急病變或疑問,請即求醫。



結語

天氣變化我們無法掌控,但身體對天氣的反應卻可以透過日常習慣慢慢調整。如果能夠平日維持關節活動、保持居家乾爽、留意保暖與肌力,痛覺就不會被放大得那麼厲害。長遠來說,建立好底子,身體自然更能頂得住天氣的起伏。


 
 
 

留言

評等為 0(最高為 5 顆星)。
暫無評等

新增評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