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科技論文

「針灸能量貼」─無入侵性、環保、創新科技
突破性針灸與遠紅外線治療鎮痛手段

李宛諮

(廣州中醫藥大學,世霸潛能科研有限公司,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7號寧晉中心29樓F室

摘要:
 

研究目的 : 針灸與遠紅外線具有鎮痛和抗炎的效應已獲學術和醫學界公認,李宛諮教授突破性發明──「針灸能量貼」一輔助針灸工具,有效發放平均90% 遠紅外線,以無入侵性及環保之創新手段處理鎮痛及抗炎。

研究方法 : 先證明傳統針灸通過體表的物理刺激,誘導一系列生物信息,使該局部組織釋放出腺苷(Adenosine),大大提高該處的腺苷酸含量(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積極配合神經免疫調節軸的活動,達到局部消炎,減少發出疼痛的神經信息。再證明遠紅外線能夠刺激線粒體 (Mitochondrion)導致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生成積極配合細胞修復及組織癒合,同時亦可增加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傳遞提高血搏量推動免疫調節,減少發出痛楚信號並激活多項細胞修補活動。最後透過三種驗證方式證明所發明的「針灸能量貼」可作針灸輔助工具: (1) 自2013 年獲國際多項科學驗證證明「針灸能量貼」有效發放平均超過90% 遠紅外線 (2)經過中醫針灸師臨床實證迅速減輕鎮痛 (3) 2013 年採用隨機雙盲測試模式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 作臨床測試281人,測試結果,貼了「針灸能量貼」後15分鐘,有效紓緩鎮痛達61% ; 貼後1小時,有效紓緩鎮痛增至81%。

研究結論 : 所發明之遠紅外線「針灸能量貼」無入侵性、無藥、無電、無物質(極之環保),而是透過平均超過90%遠紅外線發放率把治療信息傳遞進大腦,啟動自我修復機制,與針刺體表發出的生物信息所引起的生理機制相輔相成。中醫師可以其專業指導康復 “主要穴位”,再利用「針灸能量貼」代替銀針,患者並無活動限制及飲食禁忌,不但輔助針灸促進療效為病人縮短疼痛的過程,亦為本來畏懼針灸的用家帶來福音。「針灸能量貼」是輔助並提升針灸治療技術的創新工具。

1 引言

針灸具有鎮痛和抗炎的效應已經獲得學術界和醫學界的公認1。提倡中西醫學結合,倡導創新科技配合針灸技術已是每一位醫學界、學術界和科技界翹楚為貢獻人類健康福祉的夢想。廣州中醫藥大學名譽教授金觀源教授早於十年前已提倡採用系統論的方法,將生理學、病理學與針灸治療過程放在同一個架構下進行考察。去年金教授在《中醫藥導報》的一篇文章提到,要將現代醫學針灸推至一個新的巔峰,除了需要先進的理論支持,科研硬件也必須達到國際先進的水平2。鑑於針灸療法的概念,李宛諮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與她的科研團隊從1998年起致力硏究生物信息(Bioinformatics)和遠紅外線(Far Infrared Rays)技術。在傳承與發展中醫藥的強烈慾望下,不但成功結合兩大前瞻性科技,還開發了一項突破性發明──「針灸能量貼」:將載有「矯正排序後之生物信息」(sequence re-alignment)和平均超過90% 遠紅外線能量壓縮在一張如郵票般大小的貼子上。以無入侵性(外敷不需針刺)及環保(無藥、無電、無物質)創新科技傳遞生物信息與遠紅外線於人體內。將「針灸能量貼」貼於正確的穴位上,通過遠紅外線激活人體神經纖維及細胞信息於瞬間傳遞到脊椎及大腦,激活中樞神經系統,分泌荷爾蒙及激素,使細胞自我修補、修復及重生,使血、氣及經絡暢通,紓緩痛楚及提升人體各種基本生理功能3。

2 突破針灸與遠紅外線治療鎮痛抗炎手段

針灸醫學的治療效應是針灸的物理刺激通過人體體表特定位置輸入人體後產生的反應,其中反射信息的傳遞、加工以及干擾的排除皆可提高針灸的控制力,達到提高療效及其重複性的目的4。針對以上的作用機制,近年有報告證實針灸所誘導的一系列生物信息,跟神經系統在炎症的發生、發展中的調控作用有莫大的關係,當中最有代表性的論據是針刺在體表刺激時所造成的微創使該局部組織釋放出腺苷(Adenosine),大大提高該處的腺苷酸含量(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達到局部消炎,減少發出疼痛的神經信息5。以上的發現充分驗證神經系統學中的「神經免疫調節軸(Neuroendocrine Immunomodulation , NIM)」理論。呼應了我們的發明,有效地利用遠紅外線技術,在體表啟動矯正排序後之生物信息,並透過不同的神經免疫通路將信息傳導至中樞神經系統,達到細胞自我修補、修復及重生,系統地控制炎症達到改善痛症的目的。「針灸能量貼」改善了針灸反射信息傳遞的速度和無入侵性,使本來畏懼針灸的用家也可享受我國6000年的針灸技術所帶來的優勢。「針灸能量貼」是輔助並提升針灸治療技術的創新工具。

3 遠紅外線治療鎮痛抗炎的機理

遠紅外線(Far Infrared Rays, FIR)是一股被定義爲波長介於5.6-1000μm之電磁波,其中,6-14μm之波段與生物體生長發育息息相關,被稱爲生育光線(Growth Ray),是目前被廣泛使用在臨床治療之波段,常見應用包括:傷口止痛癒合、高血壓治療、紓解精神壓力、增進睡眠品質、降低血糖、消除疲勞感、腫瘤之熱治療、產婦尿滯留的治療、治療小兒腸痙攣等。遠紅外線發放率平均值必須達到90%或以上才能產生醫療價值;只有達到這個強度或以上才能穿透衣服、穿透皮膚、穿透細胞,與人體內之遠紅外線產生“共振” 現象:振動躍遷及轉動躍遷6。如果應用在穴位,遠紅外線所產生熱效應及非熱效應可以增加穴位的導電性7,並且加強交感神經的活性以及副交感和交感神經間的調控,導致微血管擴張,有助活化血管彈性使血液循環順暢,促成治療目的8。

要更深入了解遠紅外線治療的生物物理機制,可以從線粒體(Mitochondrion)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兩個方面著手。學者推測“氣”的物質屬性是線粒體,而人體經絡及穴位是由線粒體較多的細胞所組成的組織9, 10。線粒體由兩層膜組成,外膜平滑,內膜向內摺疊形成嵴,兩層膜之間有腔,中央的部分是基質(Matrix)。基質內含有與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所需的全部酶類,內膜具有呼吸鏈酶系(Respiratory Chain Enzyme System)及三磷酸腺苷合成酶(ATPases),這些循環系統不僅控制氧和葡萄糖的轉換與生成,而且都是推動細胞活動過程中所需的能量來源,科學家曾就以上理論透過腦缺血大鼠模型證實改變線粒體氯通道(Chloride channel,CLIC4)及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的基因表達能影響供血及神經細胞傳導11, 12,與許能貴教授之前提出的針刺調節大鼠局灶灶性腦缺血模型實驗結果互相呼應13。從化療的個案中我們得悉線粒體對光能非常敏感,不少患者的神經性疼痛表型與線粒體功能障礙是正相關的。當中的作用機制,學者從老鼠模型中得出線粒體功能障導致三磷酸腺苷合成(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產量下降,而ATP敏感的K⁺ 通道把生物電流減弱以痛楚信號傳遞給大腦14, 15。換言之,當人體經穴受到大量遠紅外線照射後,細胞內的線粒體將受到激發繼而產生大量ATP合成酶促成ATP合成。ATP量增大的同時提升了神經細胞的生物電流形成電位差,減少發出痛楚信號並激活多項細胞活動,如細胞分化、信息傳遞和細胞凋亡16, 17。綜上所述,遠紅外線能夠以刺激線粒體導使ATP生成,積極配合細胞修復及組織癒合去輔助針灸治療。組織再生的時候需要大量的能量及營養,血流量的多與少對於個體免疫功能起了關鍵作用。

遠紅外線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能夠刺激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NO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氣體分子,既是細胞間和細胞內重要的信使分子,也是一種神經遞質18,。它參與機體的許多生理過程和生命活動,如細胞信號傳遞、神經修復、疼痛調制、血液循環、免疫應激反應等(見圖一)。炎性疼痛模型可以模仿臨床炎症痛,過去二十年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我們更清楚認識NO在炎性痛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作用機制,其活性強度、作用部位、作用時間、基因表達機制的研究19讓針灸在改善“氣”方面的理論推向一個更系統性和量化的研究方向,亦讓我們以嶄新的角度剖析中醫學術及臨床案例作為遠紅外線能量貼的科研基礎。將遠紅外線刺激NO產量後的機體改變對比針灸的效能,首個共同要點是兩者都會導致血管擴張使血流量增加,繼而帶動氧氣、營養、ATP和生長因子的運輸恢復身體的自癒力,減少炎症和減輕疼痛20, 21, 22 。其次,遠紅外線刺激NO從血紅蛋白中釋放出來,推動巨噬細胞主導的的免疫調節作用,增加鈣調素為受損部位的細胞積極進行機體修復與再生,與針灸的抗炎鎮痛之效能一致23, 24,可見不管是針刺或者遠紅外線刺激,兩者的作用機制都是以控制蛋白所表達的生物信息,與調節身體內外的信息傳遞過程

(圖一)一氧化氮之生理作用

4 突破性發明──「針灸能量貼」

就上述針灸可治療鎮痛抗炎;遠紅外線可治療同樣鎮痛及抗炎;只要有一樣工具能發放90%或以上的遠紅外線便可輔助成為針灸治療工具(見圖二)。2014年11月,李宛諮教授在美國休士頓舉辦的世界針灸聯合會WFAS 2014曾發表“生物信息治療–21世紀有效而非入侵性針灸治療”論文3,記載一名中醫師整個治療過程採用含有 “生物信息” 和 “遠紅外線” 的能量貼代替銀針貼於指定穴位上,瞬間令一名右邊膝蓋因傷患而疼痛,行動不便的病人恢復活動功能,證明當體外及體內的遠紅外線有信息傳遞的作用,若然達到一致的發放率,這些具有相同立體特徵、同一分子結構的生物光子彌散的電磁波會產生共振,啟動一連串的細胞活動。根據中醫師的指導,能量貼貼於「血海穴SP-10」、「膝關穴Liv-7」、「曲泉穴Liv-8」、「陰陵泉穴SP-9」、「犢鼻穴St-35」。5分鐘之後,中醫師發現病人的脈象均勻了,有力了,沒那麼快;按壓傷患附近穴位,發現肌肉鬆馳了,病人疼痛感亦大大減輕,馬上能夠輕鬆地做屈膝盤地及走步動作。病人的機體功能障礙得以迅速消除,證實人類的生命機體是一個完善的自我調節的開放系統,它與外部介質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僅是交換物質與能量,更重要的是交換信息25。2015年9月李宛諮教授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辦的世界針灸聯合會WFAS 2015,發表以“中西醫學結合 – 以針炙原理結合生物信息醫學–創造有效而非入侵性針灸治療”為題的痛症治療臨床測試論文26。當中闡述了「針灸能量貼」之「止痛系列能量貼」的臨床實驗報告,證明了含平均超過90%遠紅外線的「針灸能量貼」對於治療鎮痛抗炎之療效。整個臨床測試實際測試人數為281人,採用隨機雙盲測試模式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測試「止痛系列能量貼」之「止痛貼」、「強膝止痛貼」能否於兩個瞬間時段(1)貼後15分鐘;(2)貼後1小時發揮止痛或紓緩痛症作用。測試結果,貼了「針灸能量貼」後15分鐘,有效紓緩鎮痛達61% ; 貼後1小時,有效紓緩鎮痛增至81%。

總結對遠紅外線可治療鎮痛的機理和針刺穴位的千古醫術,及過往六年的臨床實證,我們世霸潛能科硏硏發團隊發明之遠紅外線「針灸能量貼」所攜帶的生命信息為受傷的組織創造了新的生物電磁場,改變電磁波讓微物質呈現出不同的運動狀態,而這些矯正排序後之生物信息影響氨基酸的變化,蛋白質的合成以及細胞化反應,最終改善了組織狀態及功能。所以,我們應當重視生物信息科學的硏究,不但要找出體信息誤差的原因,還要尋找糾正信息誤差的科學方法。

(圖二)「針灸能量貼」發放90%以上遠紅外線有效輔助針灸進行鎮痛抗炎治療

瀏覽其他論文

FAR INFRARED ACUPUNCTURE PATCH” — NON-INVASIVE, ENVIRONMENTAL-FRIENDLY, INNOVATIVE TOOL TO ASSIST ACUPUNCTURE FOR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生物信息治療 – 21 世紀有效而非入侵性針灸治療

以往不少國家的科學家在研究生物信息這個領域已經尋找到矯正基因和細胞的波動能量(Bio-waves),但是他們所採用的方法大多是以超微量電磁波處理器檢測及調節使用者紊亂的波動信息。我們的團隊已經超越這一個領域,矯正紊亂的生物信息已經不再需要用電來傳遞,而是透過平均超過90%遠紅外線發放率把矯正好的基因和細胞的波動信息傳遞進大腦。當大腦接收新的矯正信息加以分析,立即對具有差異成份的信息產生反應,啟動自我修復機制,與針刺體表發出的生物信息所引起的生理機制相輔相成,顯著的效果也證實遠紅外線「針灸能量貼」在中醫師或針灸師的指導下能隨時隨地發揮療效,患者並無活動限制及飲食禁忌,是新一代生物信息治療技術之突破性發明。總結經驗,應用中醫師的臨床經驗指導康復 “主要穴位”,再利用「針灸能量貼」將已糾正生物信息直接傳遞到大腦能夠將古代中醫學術發揮極致。本產品無入侵性、無藥、無電、無物質(極至環保),及其背後技術又能通過國際性平台驗證及考核,並獲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委任成立「國際生物信息保健辦公室」和榮獲香港政府創新科技基金贊助聯合開發,不但輔助針灸促進療效為病人縮短疼痛的過程,對學界發展無疑都是一個福音。

參考文獻

(1)韓濟生.針麻鎮痛研究[J].針刺研究,2016,41(5):377-387.
(2)金觀源.尋回迷失的經絡,發展現代針灸醫學(三)——反思針灸的“去經絡化”現像[J].中醫藥導報,2016(22):7-9.
(3)李宛諮. 生物信息治療 – 21世紀有效而非入侵性針灸治療[D].台灣:「第六屆自然療法與運動醫學國際高峰論壇」能量醫學,2015.
(4)金觀源,包文俊.針灸與控制論[M].杭州:杭州市西湖區科學技術委員會,1978.
(5)Goldman N, Chen M, Fujita T et al. Denosine A1 receptors mediate local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J]. Nat Neuroscience,2010,13(7):883-888.
(6)謝鸚爗,林招膨,劉威忠,林群智.遠紅外線在醫學上之應用及其作用機制[J].台灣應用輻射與同位素雜誌,2007,3(3):333-340.
(7)陳文理.比較針刺與遠紅外線照射中脘穴對心率變異性與良導絡數值的影響. 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D].台灣:中國醫藥大學,2012:1-55.
(8)岳芳如,柯乃熒,顏妙芬.以系統性文獻回顧探討遠紅外線維護血液透析患者自體動靜脈瘻管之成效[J].護理雜誌,61(6):78-86.
(9)林飛,郭麗麗,王階.基於線粒體的功能闡釋中醫“氣”的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8):903-90.
(10)Fatma Vatansever and Michael R. HamblinFar infrared radiation (FIR): its biological effects and medical applications[J].Photonics Lasers Med,2012,1(4):255-266.
(11)周家文,孫際童,王岩,李洪岩,康勁松.大鼠局灶性腦缺血腦皮質線粒體氯通道基因的表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 28(16):1561-1562.
(12)楊忠華,許能貴,易瑋,於濤,董正妮.針刺調節MAPK/ERK通路對腦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預作用[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7(1):23-26,30.
(13)許能貴.針刺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後腦電變化的影響[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7(5):36-39.
(14)Tony K.Y.Lim,Malena B.Rone,Seunghwan Lee, Jack P.Antel, and Ji Zhang. Mitochondrial and bioenergetic dysfunction in trauma-induced painful peripheral neuropathy[J]. Mol Pain.,2015(11):58-66.
(15)Zheng H1,Xiao WH,Bennett GJ. Functional deficits in peripheral nerve mitochondria in rats with paclitaxel- and oxaliplatin-evoked painful peripheral neuropathy [J]. Exp Neurol,2011,232(2):154-61.
(16) Tai-Yuan Chen,Yi-Chin Yang,Ya-Na Sha,Jiun-Rou Chou and Bai-Shuan Liu. Far-Infrared Therapy Promotes Nerve Repair following End-to-End Neurorrhaphy in Rat Models of Sciatic Nerve Injury [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5(2015):10pages.
(17)Zheng H1,Xiao WH,Bennett GJ. Functional deficits in peripheral nerve mitochondria in rats with paclitaxel- and oxaliplatin-evoked painful peripheral neuropathy [J]. Exp Neurol.,2011,232(2):154-161.
(18)李其,洪炎國. 一氧化氮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 [J]. 生命科學,2007,19(4):423-426.
(19)J. Kopincova, A. Puzserova, and I. Bernatova. Biochemical aspects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feedback regulation by nitric oxide [J]. Interdisciplinary Toxicology,2011,4(2):63-68.
(20)Shi-Yau Yu, Jen-Hwey Chiu, Shiaw-Der Yang, Yu-Chen Hsu, Wing-Yiu Lui, Chew-Wun Wu. Biological effect of far-infrared therapy on increasing skin microcirculation in rats [J]. Photodermatology, photoimmunology & photomedicine, 2006,22(2):78-86.
(21)林旭明,李忠仁,沈梅紅,牛文民,李刃. 電針對腦缺血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成酶影響的研究 [J].針灸臨床雜志,2007,(1):46-48.
(22)Chen JX, Ma SX. Effects of nitric oxide and noradrenergic function on skin electric resistance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J].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tary medicine,2005,11(3):423-431.
(23) T. K. Leung, Y. S. Lin, Y. C. Chen et al.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far-infrared ray irradiation via increasing calmodulin an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raw 264.7 macrophages.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9,21(5):317-323.
(24)施靜,張靜. 電針對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腦皮怪一氧化氮的影響 [J].針刺研究,1999(4):268-273.
(25)姜堪政,袁心洲.生物電磁波揭密場導發現[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8.
(26)李宛諮.中西醫學結合 – 以針炙原理結合生物信息醫學–創造有效而非入侵性針灸治療”為題的痛症治療臨床測試論文[D].加拿大:「2015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國際針灸學術研討會」,2015.

bottom of page